

京東ATM驚現多地街頭 互聯網金融大戰升級
就在6.18的前夕,在各大城市驚現京東ATM,讓人懷疑京東是否已經拿到了銀行牌照,正在布局銀行業務。京東ATM在此時出現,顯然有為6.18周年慶獻禮的意味,如果京東布局銀行這件事情是真的,那么顯然對京東的上市乃至估值,都非常有利。
金融業務,是現代經濟的核心,美國大部分的GDP都來源于服務業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金融服務業。金融服務是最高級的服務行業,是錢的生意,其好處一籮筐,不但可以帶來巨大的現金流,還能實現高贏利。目前多家互聯網巨頭都有意染指金融行業,其中阿里巴巴做的最早,效果也最好,基于支付寶體系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,余額寶幾乎顛覆了傳統理財行業。而騰訊的Q幣也是虛擬貨幣的代表,增值服務的本質還是其金融體系的價值。京東也一直致力于金融方面的發展,其購買服務中的“打白條”功能,就已經是在模仿銀行的信用卡業務,最終申請開辦民營銀行,也是順理成章。
目前,民營銀行的首批已經批準,互聯網公司中,阿里巴巴(同萬向控股)和騰訊(同百業源)拿到了牌照。京東是阿里在電商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,而騰訊則是京東的大股東,京東銀行一出,在金融領域必然會縮短和阿里之間的差距。
和阿里騰訊不同,京東是典型的B2C公司,一頭接產業,另一頭接用戶,整個供應鏈體系和客戶體系通過金融體系都可以有效的結合。之前推出的京東白條,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嘗試。通過金融化的手段,京東可以給注冊用戶賦予賬號屬性,試想一下,當你的京東賬號可以像信用卡一樣透支的時候,就基本解決了不能貨到付款的問題。而如果京東開始做銀行,這些功能又可以進一步增強,可以通過一個賬戶實現理財、購物和信用消費。這樣京東的整個會員體系會得到質的提升,而京東的商業模式,也會從現在的電商升級為更高層次的電商及金融服務,這個概念,是非常吸引人的。
目前令人擔心的是,民營銀行的審批時間較長,審批標準也比較嚴格,從經驗來看,從審批下來到開始運營,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,比如說人才的儲備,業務的開展等等。騰訊前面的試水,相信會給京東提供前車之鑒,但整個金融業務從產生到成熟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打磨。
當下,各行各業都開始金融化、服務化,作為和大數據最接近的互聯網行業,則是近水樓臺,具有先天的優勢。傳統企業去做銀行,可能要有很長的風險控制之路要走,而互聯網公司的大數據資料,可以很好地縮短這個周期,比如消費者平時的購物消費情況,足以說明其信用情況和消費能力。這一點比銀行可能還更準確一些。但在其他方面的經驗和能力,就沒有快車道可言了。
不管怎么說,如果京東可以順利拿到銀行牌照,對其商業模式的升級和品牌增值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,對其上市估值,也會增加更多的想象空間.
-------------------摘自中國ATM專業資訊網